海南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八十岁,怎么办到的?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
我们平均能活多久?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好奇,就算达不到最高寿命,平均值还是很有希望冲一冲的。
9月2日,海南发布国家测算结果,2023年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位列全国第七。
知道这个消息,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我们现在平均寿命到80岁了吗?”……
那么,“人均预期寿命”有啥含义?对一个地区意味着什么?与我们个人有啥关系?海南提出,2025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的目标,背后会有哪些系统性的、与个人息息相关的谋划?
近日,记者采访了海南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朝昕、教授张东献两位专家,以及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多个部门,为读者“扒一扒”人均预期寿命这个热议话题。
1、与我们有啥关系?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海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是指现在的海南人平均能活到80岁吗?
并不是哦!
专家解释,人均预期寿命,是假设各年龄组死亡率保持当前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生存的平均年数。海南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意味着2023年海南出生的9万多名婴儿,预期平均能活到80岁。
海南是全国首个将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纳入政府行动计划的省份,在2020年和2022年,相继出台了《健康海南行动实施方案》《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其中《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实现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的目标,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为啥如此重视这项工作?
因为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简单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当地老百姓的人均预期寿命就长。例如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广东、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预期寿命也较高。
有些人好奇,人均预期寿命是如何测算的?
专家介绍,各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是由国家专门人员进行专业测算得出的,主要依据的是当年各年龄段人群的死亡率等因素。而引起死亡或者说影响健康和寿命的因素是复杂的,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大类,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所以前面才说,人均预期寿命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相关研究也表明,医疗卫生水平、人均GDP、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与人均预期寿命正相关,PM2.5浓度、交通事故死亡率、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等与人均预期寿命负相关。
2、延长1岁并不容易
2025年海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岁,要怎么实现?
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快速增长期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目前处于平稳增长阶段,平均每5年增长1岁。
不过,预期寿命越高,增长幅度越慢。所以,海南用两年时间再提升1岁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需要包括政府、家庭、个人在内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合作机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近些年,海南都做了啥工作,老百姓得到了哪些实惠?这就要具体说到影响我国居民寿命的两个关键因素——意外伤害和慢性病。
首先是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相关数据显示,意外伤害是海南4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
由于海南天气炎热、四面环海、水域资源丰富,这样的环境特点让溺水事故时有发生。近些年,海南加大力度健全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如做好防溺水宣传、全面普及中小学生游泳培训、加强溺水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等,连续3年实现学生溺水事故和死亡率双下降。
屯昌县向阳小学学生们在学习游泳技能
在防范交通事故方面,海南统筹推进全省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如严厉打击酒驾醉驾、驾乘“摩电”不戴头盔和斑马线上交通违法等行为,以及整治全省校园周边道路秩序及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等。2023年,全省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较2019年下降了20.2%。
其次是积极管理慢性病。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因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海南5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首因。而肝癌,是海南40岁至50岁人群的死亡首因。
针对严重影响全省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5种重点疾病,海南2022年起创新推出“2+3”(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肝炎、严重精神障碍)健康服务包,为群众提供5种疾病的“筛查—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服务。
在筛查方面,海南对目标人群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乙肝3种疾病的广泛筛查,及时发现了许多一直在遭受慢性病侵害的患者,并将他们纳入健康管理服务中。此外,海南还为筛查发现无乙肝抗体保护的20岁至40岁人群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目前已有15.9万人受益。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医务人员为村民抽血,开展疾病筛查
为了更好地治疗这些慢性病患者,海南构建了省、市县、乡镇、村四级疾病防治网络。例如依托省人民医院组建全省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中心和全省高血压、糖尿病防治联盟;在医共体内部,牵头医院设立慢性病管理中心和慢性病综合门诊;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慢性病管理站);在2325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慢性病服务点,向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疾病治疗服务。
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孕产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孕产妇死亡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测算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指标之一。
为了保障母婴安全,海南通过建档、开设孕妇学校、开通助产士门诊等举措,对孕产妇妊娠期全过程进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各级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并建立“海南产科重症”和“海南儿童重症”救治平台,由省级专家全年24小时值班;建立孕产妇管理救治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由4家省级三级医疗机构分片包干市县医院,并成立由产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组成的应急救治小分队。当市县有无法有效救治和转诊的危重孕产妇时,应急救治小分队可立即携带救治设备、药品奔赴现场参与抢救。
救治平台自成立以来,年平均救治孕产妇248人、危重患儿526人次。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产妇张薇(化名)便是获益者之一。
2022年6月20日凌晨,“海南产科重症”救治平台收到一则警报: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妇张薇,突发急性肺栓塞导致心跳呼吸骤停。医院虽然持续施行心肺复苏术,但张薇的心跳仍然反复停止10多次,情况非常危急。
经过平台值班医生的快速判断和综合评估,平台向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展庆发出了带着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去昌江救治的任务。凌晨3时许,海南西部中心医院ECMO团队与昌江医院医护会合,经过紧急抢救,终于帮助张薇稳定了心跳和呼吸。
通过系列举措,海南基本实现全省孕产妇救治水平均衡化,有效减少危重孕产妇的死亡。2023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8.86/10万、3.52‰和4.76‰,达到历史最低,特别是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为了提升儿童重症的治疗水平,实现“大病不出岛”,海南于2018年建成海南省儿童医院,填补了儿童专科医院的空白;2019年起,海南省政府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与诊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心病所致婴儿死亡率由2020年的4.7/万下降到2023年的0.27/万;开展孕期地中海贫血症筛查诊断服务,2023年海南首次实现重型地贫胎儿“零出生”的目标。
3、我们能做什么?
围绕健康“四大基石”,积极“防未病”,争取“少得病”
前面提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老百姓人均预期寿命就长。海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占先,但这里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低盐少油等较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此基础上,海南要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除须政府发力外,家庭和个人也应强化“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努力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在慢性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4类对寿命的影响最大。引发这些慢性病的因素中,除了遗传、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外,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有较大影响。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想要健康长寿,就要拒绝病从口入。首先,对于多油、高糖、高盐、重辣的食物要适可而止,切莫贪多。其次,要荤素搭配,保证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最后,吃饭时间需规律,吃饭时细嚼慢咽。合理平衡的膳食可以改善健康状况,降低患上慢性病的风险。
好的睡眠,也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睡眠不足则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午后小睡一会,可以使下午精神饱满,增强记忆力,还能让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起到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坚持锻炼,也是保养身体的有效方式。适当的运动能加快身体新陈代谢,不仅有助于消除身体疲劳,缓解心理压力,还能维持健康体重。每天进行4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利于延长寿命。
常晒太阳,对骨骼保养很有帮助。经常晒太阳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补充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预防过早出现骨质疏松症。
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长期处于低落、郁闷、焦虑等情绪中,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包括胃癌在内多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因此要注意调节自身情绪、及时释放压力。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海南正以“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抓手,推动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这项系统工程落实落地。而我们个人,同样也可以从现在做起,积极“防未病”,争取“少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