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健康防护提示
文章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2025年11月需关注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禽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肠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猴痘以及一氧化碳中毒。
一、流感和其它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季节是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近期监测显示,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有鼻病毒、肠道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中,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经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室内更易传播。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常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因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 主要防护措施: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2.有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时,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就医需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若需接触需保持1米以上距离并佩戴口罩;前往商场、地铁等密闭、人员密集场所应主动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口罩潮湿或污染后及时更换。 3.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无禁忌症的适龄人群完成流感疫苗接种,尤其是孕妇、低年龄儿童、老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根据疫苗接种的适用条件,积极接种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疫苗,如新冠病毒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
二、人感染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偶然感染人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伴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人通过接触感染的禽、其它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而感染。 1.避免接触生病或死亡动物,包括野生鸟类,与动物或其环境接触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2.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遵循“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原则,处理生禽肉、禽蛋的刀具、砧板、容器等需要单独使用,避免交叉污染;禽肉、禽蛋需彻底煮熟后食用;购买经检验检疫合格的冷鲜或冰鲜禽肉,避免购买活禽自行宰杀。 3.若7天内有病死家禽接触史,或者去过活禽市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主动告知医生禽类及相关环境接触史,以便及时开展病原检测和治疗。
主要防护措施: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人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全年均可发病,其中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室经常通风,勤洗手。 2.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非一次性的婴幼儿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3.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患儿使用过的物品需单独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主要防护措施:
四、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主要通过食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的物品、环境或吸入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感染。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的主要症状多为腹泻,儿童的主要症状多为呕吐。全年均可发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发生感染的高发场所。 主要防护措施: 1.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要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 3.注意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4.学校、企业等集体单位发现聚集性病例后,需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并配合开展疫情调查和处置,避免疫情扩散。
五、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多累及手足小关节,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数周)。 1.避免蚊虫叮咬。到户外活动时,要穿好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装防蚊纱窗;睡觉时要检查所挂蚊帐的完整性,避免蚊虫进入。 2.定期清理蚊虫孳生地。定期对室内外的积水容器进行清理,水养植物勤换洗,每周至少换水1次,每3-5天刷洗水缸;翻盆倒罐,清除花盆、废弃罐子内的积水;水缸、水桶等储水容器加盖密封;室内可使用杀虫气雾剂、电蚊拍、灭蚊灯等开展灭蚊。 3.增强自我就诊意识。发病前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地的旅居史者,若出现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症状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主要防护措施:
六、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1-21天。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传播方式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为主,包括性行为、家庭内密切接触、医疗护理接触等。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物品也可引发感染,但传播效率较直接接触低。 1.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猴痘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能够有效预防猴痘感染。 2.日常生活中不接触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3.出境前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猴痘病毒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当地野生动物接触,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检测。
主要防护措施:
七、一氧化碳中毒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一氧化碳中毒多发期。随着气温下降,若在室内采用煤或炭取暖、使用燃气设备、或进行烧烤时操作不当,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中毒后常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困倦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1.有条件尽量选择集中供暖方式。如果室内采用煤炉、炭火炉等方式取暖,煤炭要烧尽,不要闷盖;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在室内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 2.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燃气、煤气热水器,经专业人员安装并检测合格后使用;使用时保持通风,使用后注意关闭;定期检修,如发现有问题及时更换。
主要防护措施:


